尼希米記 12:22~30
12:22 至於利未人,當以利亞實、耶何耶大、約哈難、押杜亞的時候,他們的族長記在冊上。波斯王大利烏在位的時候,作族長的祭司也記在冊上。
12:23 利未人作族長的記在歷史上,直到以利亞實的兒子約哈難的時候。
12:24 利未人的族長是哈沙比雅、示利比、甲篾的兒子耶書亞,與他們弟兄的班次相對,照著神人大衛的命令一班一班地讚美稱謝。
12:25 瑪他尼、八布迦、俄巴底亞、米書蘭、達們、亞穀是守門的,就是在庫房那裏守門。
12:26 這都是在約撒達的孫子、耶書亞的兒子約雅金和省長尼希米,並祭司文士以斯拉的時候,有職任的。
12:27 耶路撒冷城牆告成的時候,眾民就把各處的利未人招到耶路撒冷,要稱謝、歌唱、敲鈸、鼓瑟、彈琴,歡歡喜喜地行告成之禮。
12:28 歌唱的人從耶路撒冷的周圍和尼陀法的村莊與伯‧吉甲,又從迦巴和押瑪弗的田地聚集,因為歌唱的人在耶路撒冷四圍為自己立了村莊。
12:30 祭司和利未人就潔淨自己,也潔淨百姓和城門,並城牆。

 

 

1.  經文3遍

 

2. 今天默想經文
尼 12:27 耶路撒冷城牆告成的時候,眾民就把各處的利未人招到耶路撒冷,要稱謝、歌唱、敲鈸、鼓瑟、彈琴,歡歡喜喜地行告成之禮。
12:30 祭司和利未人就潔淨自己,也潔淨百姓和城門,並城牆。

 

3. 默想分享
(1)v22~23尼希米之後的利未人和祭司的族長都「記在冊上」(v22),表明聖殿的敬拜和事奉在尼希米之後恢復了正常秩序。「當以利亞實、耶何耶大、約哈難、押杜亞的時候」(v22),指這些大祭司在位的時候。以色列人還沒立王之前,用大祭司作為年代的記號(民35:28)。而猶大亡國之後,再次用大祭司來代表歷史年代(v7、12、23)。「歷史」(v23),意思是「年鑒、史書、編年錄」。「波斯王大流士」(v22),又譯為「波斯王大利烏」,指大流士二世,在位期間是重建城牆之後20~40年。

v1~26的祭司和利未人的名單,從所羅巴伯(v1)一直到尼希米和以斯拉的時候(v26),並且追溯到大衛(v24)。從被擄回歸到城牆重建的90多年裡,雖然祭司和利未人經歷了各種軟弱,但他們的「職任」卻在家族中一代一代地傳遞下來了(v7、12、22、23)。因此,這份名單是一份「告成之禮」的偉大序言,讓我們借著信心的眼睛,看到在起起伏伏的歷史背後,是「神施恩的手」(2:8、18;拉7:9;8:18、22)。—《聖經綜合解讀》

12章所記載的祭司和利未人名單,都是尼希米和以斯拉時期任職的人(v26)。他們「照著神人大衛的命令」(v24)來事奉神,即依循大衛所訂立的班次進行唱詩。這是為了恢復被擄前的敬拜傳統,同時也強調新的群體依然是神的子民。歌唱者從耶路撒冷周圍的地區聚集前來,並在耶路撒冷四圍為自己建立村莊。—《活潑的生命》

(2)v27「告成之禮」,原文是「奉獻、分別為聖」。「告成之禮」並不是為了慶祝竣工,而是為了向神感恩、奉獻。雖然城牆早已建成(6:15),但如果修完之後立刻舉行「告成之禮」,容易讓人以為城牆本身就是目的。因此,尼希米和以斯拉經過:
吹角節宣讀律法(8:3)、
住棚節七天講解律法(8:18)、
住棚節後禁食禱告(9:1~37)、
帶領百姓承認全然敗壞(9:16~17),立約遵行律法(9:38~10:39)、
然後再由神安排他們遷入聖城(11:1)、
最後才「歡歡喜喜地行告成之禮」(v27)。
v27「稱謝、歌唱、敲鈸、鼓瑟、彈琴」,都是大衛所定的聖殿讚美方式(代上25:1、3),這樣的敬拜方式是「耶和華藉先知所吩咐的」(代下29:25)。v28~29節的村莊都在耶路撒冷附近,由歌唱的利未人所造,便於他們參加聖殿的事奉。—《聖經綜合解讀》

奉獻典禮的意義,就是將那地方分別為聖。在王政時期只奉獻了聖殿(王上8:63),但歸回的猶大人不僅將聖殿分別為聖(拉6:16),也將城牆分別出來,作為神聖潔的所在;這意味著聖殿的範圍拓展至耶路撒冷全城。百姓不只在聖殿裏尋求聖潔,更立志在生活中實踐聖潔。為了奉獻典禮,分散在各地的利未人聚集在一起,他們負責奉獻典禮的祭祠禮儀和音樂,這在感恩與歡樂的慶典上是不可缺少的。祭司和利未人舉行潔淨儀式,以聖潔的身體和心靈預備奉獻典禮。—《活潑的生命》

 

4. 今天的回應
查看活潑的生命解釋今天的經文,特別對這一段有感:「奉獻典禮的意義,就是將那地方分別為聖。在王政時期只奉獻了聖殿,但歸回的猶大人不僅將聖殿分別為聖,也將城牆分別出來,作為神聖潔的所在;這意味著聖殿的範圍拓展至耶路撒冷全城。百姓不只在聖殿裏尋求聖潔,更立志在生活中實踐聖潔。」我們今天很容易在教堂中持守聖潔,卻很難在家庭與生活中持守聖潔,這是不明白真理,把信仰當成了宗教節目,而不是把神當成日常同行的對象。今天再次提醒,求神幫助我們,不是地方或時間,而是我們「這個人」,為了神的緣故—「被分別出來,歸耶和華為聖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