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希米記 1:1~11
1:1 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言語如下: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,我在書珊城的宮中。
1:2 那時,有我一個弟兄哈拿尼,同著幾個人從猶大來。我問他們那些被擄歸回、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。
1:3 他們對我說:「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,受淩辱;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,城門被火焚燒。」
1:4 我聽見這話,就坐下哭泣,悲哀幾日,在天上的 神面前禁食祈禱,說:
1:5 「耶和華─天上的 神,大而可畏的 神啊,你向愛你、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。
1:6 願你睜眼看,側耳聽,你僕人晝夜在你面前為你眾僕人以色列民的祈禱,承認我們以色列人向你所犯的罪;我與我父家都有罪了。
1:7 我們向你所行的甚是邪惡,沒有遵守你藉著僕人摩西所吩咐的誡命、律例、典章。
1:8 求你記念所吩咐你僕人摩西的話,說:『你們若犯罪,我就把你們分散在萬民中;
1:9 但你們若歸向我,謹守遵行我的誡命,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,我也必從那裏將他們招聚回來,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的居所。』
1:10 這都是你的僕人、你的百姓,就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贖的。
1:11 主啊,求你側耳聽你僕人的祈禱,和喜愛敬畏你名眾僕人的祈禱,使你僕人現今亨通,在王面前蒙恩。」我是作王酒政的。

 

 

1.  經文3遍

 

2. 今天默想經文
尼 1:4 我聽見這話,就坐下哭泣,悲哀幾日,在天上的 神面前禁食祈禱,說:
1:5 耶和華─天上的 神,大而可畏的 神啊,你向愛你、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。
1:9 但你們若歸向我,謹守遵行我的誡命,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,我也必從那裏將他們招聚回來,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的居所。

 

3. 默想分享
經文背景:
尼希米記經文的歷史背景,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 586 BC,攻下耶路撒冷,搶奪燒燬,劫擄以民。然而巴比倫顯赫一時的國運很短,在不到五十年後 539 BC,波斯的古列王攻陷巴比倫城,巴比倫帝國亡,取代的是瑪代波斯帝國。以賽亞在 44~45 章就預言,神要藉著古列的手重建耶路撒冷,那個預言真的在一百五十年後實現。古列作王時 538 BC,受神的聖靈感動(代下 36:22,拉 1:1)下詔(Cyrus Cylinder)允許猶太人返國重建聖殿,在省長所羅巴伯和大祭司耶書亞帶領下(哈該書及撒迦利亞書中翻成約書亞,是同一個名字),共有約5萬人返回故國,這是第一次回歸。開始修建聖殿,聖殿的奠基於第2年(536 BC)二月完成。可是受到當地的撒瑪利亞人連續的阻力迫害,加上回歸後的百姓生活豐裕、看重物質,於是聖殿修復的工作停頓下來,有16年之久。

到波斯大利烏王一世(又稱大流士)元年,下令撤去停建的禁令。神藉著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在大利烏二年(520 BC),鼓勵以色列民去完成修殿的工作。結果百姓受到鼓勵,大發熱心,短短的4年時間就把聖殿修復了,是大利烏王六年亞達月3日(拉 6:15)。這正是應驗了耶利米先知的預言(耶 25:11,29:10):聖殿荒蕪70年。(586 BC 被毀、516 BC 重建)

在波斯王亞達薛西7年(458 BC)下旨允許以斯拉帶民(1800人)回耶路撒冷,這是第二次的回歸。13年後(亞達薛西20年,445 BC),尼希米得到王的允許,4月份回耶路撒冷修建城牆,擔任省長(參看 尼 1~8 章),這是第3次回歸。以色列民亡國3次被擄(605、597、586 BC),復國歸回也是三次(538、458、445 BC)。— 參《聖經考古網站》

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,原本是同一著作,兩書的焦點放在被擄於巴比倫的猶太人,怎樣在重重阻礙之下,經歷神的開路和供應,幾度回歸重整人民的各方生活,耶路撒冷聖殿和城牆得以重建,人民回歸神的律法。

(1)v1「尼希米的言語」,意思是尼希米的回憶錄(1~7章)。尼希米是第3次帶領被擄者歸回的領袖,當時他是波斯帝國亞達薛西王的酒政(v11),負責確保王飲酒的安全,深得王的信任。但即使尼希米身居異族高位,生活舒適安逸,但心中仍然十分掛念故鄉耶路撒冷的情況,詢問從猶大來的弟兄哈拿尼和同行者(v2),關於被擄歸回、未被擄走的猶大餘民和耶路撒冷的情況,即耶路撒冷被巴比倫攻陷後所發生的事。結果聽到同胞所遭受的患難淩辱,且聖城依然荒涼敗破、城牆倒塌、城門被火焚燒(v3)。已經回到耶路撒冷的百姓試圖重建城牆以保護自身,卻因著敵人的阻撓而被迫停工(拉4:11~24),尼希米便「坐下哭泣,悲哀幾日,在天上的 神面前禁食祈禱。」(v4)— 參《活潑的生命》

此時第一批百姓已經回歸93年(拉1:1),聖殿已經重建71年(拉6:14),第二批百姓也已經回歸13年(拉7:8)。雖然留在巴比倫的百姓已經過了140多年屬靈荒涼的生活,但神仍然在這裡維持著祂的見證,為自己保留了一批關心耶路撒冷、關心國度和聖殿計畫的人。— 參《聖經綜合解讀》

(2)雖然尼希米並沒有在13年前和以斯拉一起回歸,但他仍是一個以神的事為念的人,所以當耶路撒冷的壞消息傳到耳中的時候,他的反應是「哭泣、悲哀、禁食祈禱」(v4)。尼希米的禱告果然大蒙神的垂聽與眷顧,我們來學習其中的功課:
一、敬畏神與尊主為大:「天上的 神,大而可畏的 神啊!」(v5)
二、認識神的屬性,是「守約施慈愛的神」:「你向愛你、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。」(v5)
三、為自己的祖先與百姓「認同性的悔改」(v6~7)
四、重申神的應許與旨意:「但你們若歸向我,謹守遵行我的誡命,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,我也必從那裏將他們招聚回來,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的居所。這都是你的僕人、你的百姓,就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贖的。」(v8~10)
五、勇敢站立承接使命:(v11)

「使祢僕人現今亨通,在王面前蒙恩」(v11),尼希米求神讓自己能順利地向波斯王提出大膽的要求(2:4)。表面上,是尼希米先求神,神再開路;實際上,是神先把負擔放入尼希米的心中(v3),然後他才回應呼召、把自己交在神的手中:「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,為要成就祂的美意」(腓2:13)。尼希米並不是有經驗的建築師,也沒有做過大工程的領導者,但卻要帶領百姓重建城牆,這是他過去從來沒有想過的事。今天,神也常常讓既沒有經驗、也沒有能力的信徒,心中卻滿了事奉的負擔。我們若沒有呼召,就不要出頭;但如果確認了呼召,就不必懼怕,因為主說:「我的軛是容易的,我的擔子是輕省的」(太11:30)。正如尼希米回應神的呼召,並不是憑著自己的關係、地位、經驗或努力,完全是倚靠「神施恩的手」(2:8)。— 《聖經綜合解讀》

 

4. 今天的回應
比起尼希米,我想我們這世代最大的問題,就是「屬靈的冷漠麻木」,就像耶穌曾說過的話:「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呢?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,說:我們向你們吹笛,你們不跳舞;我們向你們舉哀,你們不捶胸。」(太11:16~17)其實尼希米看見城牆敗破心中的難過,正是神自己的難過,只是神在尋求一個「合用的器皿」,願意「站在破口上,承接使命」。今天這使命臨到一個原本生活舒適安逸的酒政,他大可視而不見,繼續過自己的太平盛世。但尼希米卻甘心「走出舒適圈」、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,「以神的心為心」,承擔起重建城牆的使命。我們看見今天台灣社會的亂象,世人「心中的城牆」早就被仇敵攻擊的「敗破不堪」,我們又是否效法尼希米,站在破口上,把人帶到神的面前,用神的話語重建心中的城牆,使人認識真理,穿戴全副軍裝,得享真正的平安與喜樂?求神幫助我們,興起發光,成為這個世代的「尼希米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