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王紀下 21:10~26
21:10 耶和華藉他僕人眾先知說:
21:11 「因猶大王瑪拿西行這些可憎的惡事比先前亞摩利人所行的更甚,使猶大人拜他的偶像,陷在罪裏;
21:12 所以耶和華─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:我必降禍與耶路撒冷和猶大,叫一切聽見的人無不耳鳴。
21:13 我必用量撒瑪利亞的準繩和亞哈家的線鉈拉在耶路撒冷上,必擦淨耶路撒冷,如人擦盤,將盤倒扣。
21:14 我必棄掉所餘剩的子民(原文是產業),把他們交在仇敵手中,使他們成為一切仇敵擄掠之物;
21:15 是因他們自從列祖出埃及直到如今,常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,惹動我的怒氣。」
21:16 瑪拿西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使猶大人陷在罪裏,又流許多無辜人的血,充滿了耶路撒冷,從這邊直到那邊。
21:17 瑪拿西其餘的事,凡他所行的和他所犯的罪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。
21:18 瑪拿西與他列祖同睡,葬在自己宮院烏撒的園內;他兒子亞們接續他作王。
21:19 亞們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二歲,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年。他母親名叫米舒利密,是約提巴人哈魯斯的女兒。
21:20 亞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與他父親瑪拿西所行的一樣;
21:21 行他父親一切所行的,敬奉他父親所敬奉的偶像,
21:22 離棄耶和華─他列祖的 神,不遵行耶和華的道。
21:23 亞們王的臣僕背叛他,在宮裏殺了他。
21:24 但國民殺了那些背叛亞們王的人,立他兒子約西亞接續他作王。
21:25 亞們其餘所行的事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。
21:26 亞們葬在烏撒的園內自己的墳墓裏。他兒子約西亞接續他作王。
1. 經文3遍
2. 今天默想經文
王下 21:14 我必棄掉所餘剩的子民(原文是產業),把他們交在仇敵手中,使他們成為一切仇敵擄掠之物。
21:15 是因他們自從列祖出埃及直到如今,常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,惹動我的怒氣。
3. 默想分享
(1)瑪拿西與猶大百姓犯罪,神曾多次差先知發出警告,就像耶利米向猶大君王和百姓宣告:「我必使災禍臨到這地方,凡聽見的人都必耳鳴的預言相呼應」(耶19:3)。但是君王與百姓硬著頸項,故意不聽,於是神發出審判:
一、瑪拿西罪孽深重:「瑪拿西所行的惡比起當初迦南人(亞摩利人)更惡,使猶大人拜他的偶像,陷在罪裏。」(v11)、「瑪拿西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使猶大人陷在罪裏,又流許多無辜人的血,充滿了耶路撒冷,從這邊直到那邊。」(v16)流無辜人的血,包括瑪拿西殺害了許多先知。猶太傳統認為,先知以賽亞就是被瑪拿西下令鋸死的。
二、百姓長久犯罪終不悔改:「是因他們自從列祖出埃及直到如今,常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,惹動我的怒氣。」(v15)
三、神要像審判北國以色列使他們被亡於亞述,被擄到異邦;同樣猶大也要經歷同樣的命運。後來果然亡於巴比倫,也被擄到巴比倫:神用審判北國以色列的標準,也將同樣的審判南國猶大(v13),將他們從應許之地驅逐出境。「擦盤,將盤倒扣」,比喻應許之地的百姓將被擄到巴比倫(v13~14)
v17「瑪拿西其餘的事…」對照歷代志下的經文,更完整的記載了瑪拿西統治的末期被亞述人擄走,受到殘酷的對待,因此轉向耶和華悔改(代下33:10~17)。瑪拿西晚年認罪悔改,除掉了外邦的偶像和祭壇(代下33:15),但他的兒子「亞們」卻只學父親的壞樣(代下33:22)、不學父親的好樣(代下33:23),又恢復了偶像敬拜(v21)
(2)v19~26亞們王繼父親瑪拿西之後成為猶大王,效法父親的壞榜樣:「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敬奉他父親所敬奉的偶像,離棄耶和華─他列祖的 神,不遵行耶和華的道。」(v20~22)「亞們王的臣僕背叛他,在宮裡殺了他」(v23),可能因為朝中發生親亞述和親埃及的黨派之爭,亞們被親埃及的一派所殺。雖然亞們和約阿施(v23;12:20)這兩位猶大王都是被臣僕所殺,但南國卻沒有像北國那樣發生纂位,百姓繼續擁立大衛的子孫作王(12:21)。這都是神在背後的管理,因為神負責實現大衛之約,「照祂所應許大衛的話,永遠賜燈光與他的子孫」(8:19)— 《聖經綜合解讀》
4. 今天的回應
《聖經綜合解讀》針對今天的經文作了一個結論:
跟著屬靈的希西家復興的百姓,也跟著悖逆的瑪拿西學壞,卻不肯跟著悔改的瑪拿西學好(代下33:17)。這表明,百姓「行惡」(v9)不是別人教的,而是人裡面「惡行」(詩139:24)的暴露,所以墮落容易歸正難。因此,一個人屬靈、敬虔,並不表明他沒有全然敗壞,只是還沒有機會暴露肉體的本相。信徒若真正認識了自己的全然敗壞,就不敢自以為義,而會更多地以公義、聖潔來鑒察自己,用慈愛、憐憫去對待別人。瑪拿西的悔改並沒有帶動百姓的屬靈復興(代下33:17),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改變;而約沙法「你我不分彼此」(3:7;王上22:4)的大愛無疆,也沒能改變亞哈和約蘭。信徒的愛心、見證、教導、榜樣,也不能讓所有的人都「悔改歸正」(徒3:19),唯有「預定得永生的人」(徒13:48)才能相信。因此,傳福音的人都應當「只問耕耘、不問收穫」,不要用「屬靈的功利心」來代替「愛人如己」(太22:39),因為「栽種的,算不得什麼,澆灌的,也算不得什麼;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」(林前3:7)。
值得我們深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