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王紀下 18:26~37
18:26 希勒家的兒子以利亞敬和舍伯那,並約亞,對拉伯沙基說:「求你用亞蘭言語和僕人說話,因為我們懂得;不要用猶大言語和我們說話,達到城上百姓的耳中。」
18:27 拉伯沙基說:「我主差遣我來,豈是單對你和你的主說這些話嗎?不也是對這些坐在城上、要與你們一同吃自己糞、喝自己尿的人說嗎?」
18:28 於是拉伯沙基站著,用猶大言語大聲喊著說:「你們當聽亞述大王的話!
18:29 王如此說:『你們不要被希西家欺哄了;因他不能救你們脫離我的手。
18:30 也不要聽希西家使你們倚靠耶和華,說耶和華必要拯救我們,這城必不交在亞述王的手中。』
18:31 不要聽希西家的話!因亞述王如此說:『你們要與我和好,出來投降我,各人就可以吃自己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果子,喝自己井裏的水。
18:32 等我來領你們到一個地方與你們本地一樣,就是有五穀和新酒之地,有糧食和葡萄園之地,有橄欖樹和蜂蜜之地,好使你們存活,不至於死。希西家勸導你們,說耶和華必拯救我們;你們不要聽他的話。
18:33 列國的神有哪一個救他本國脫離亞述王的手呢?
18:34 哈馬、亞珥拔的神在哪裏呢?西法瓦音、希拿、以瓦的神在哪裏呢?他們曾救撒瑪利亞脫離我的手嗎?
18:35 這些國的神有誰曾救自己的國脫離我的手呢?難道耶和華能救耶路撒冷脫離我的手嗎?』」
18:36 百姓靜默不言,並不回答一句,因為王曾吩咐說:「不要回答他。」
18:37 當下,希勒家的兒子家宰以利亞敬和書記舍伯那,並亞薩的兒子史官約亞,都撕裂衣服,來到希西家那裏,將拉伯沙基的話告訴了他。

 

 

1.  經文3遍

 

2. 今天默想經文
王下 18:36 百姓靜默不言,並不回答一句,因為王曾吩咐說:「不要回答他。」
18:37 當下,希勒家的兒子家宰以利亞敬和書記舍伯那,並亞薩的兒子史官約亞,都撕裂衣服,來到希西家那裏,將拉伯沙基的話告訴了他。

 

3. 默想分享
(1)v26~35亞述的使臣拉伯沙基,故意用猶大百姓聽得懂的語言猶大語,公開的抨擊希西家王。用狠毒與恐嚇的話語進行「心裏戰」,想要製造猶大內部的分裂與對立,「攻心為上」、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。猶大使臣的代表勸他不要用猶大語對百姓說話,反而刺激拉伯沙基更加囂張:
一、辱罵猶大百姓是:「這些坐在城上、要與你們一同吃自己糞、喝自己尿的人說嗎?」(v27)可能是指圍城時,城中百姓的食物與水源斷絕以後的慘狀。
二、挑撥百姓不要相信希西家的話,因為「他不能救你們脫離我的手」(v29)
三、也不要相信猶大人的神耶和華能救他們脫離亞述王的手(v30)
四、選擇投降亞述的好處,就是可以不必死,還可以被帶到另一個地方繼續維持安定的生活(v31~32)
五、世上沒有那一個神,包括那些已經被亞述攻敗的國家,也包括猶大人信奉的耶和華,能救他們脫離亞述的手(v33~35)

v36~37拉伯沙基的話不可謂不惡毒,因為完全掌握人恐懼死亡的心裏,而且按照世人的眼光看法的確是如此,許多國家都已被亞述攻破統治,又何況弱小的猶大?但是因為希西家王事先鼓勵百姓要憑信心「剛強壯膽」(代下32:7~8),也不要回應亞述使臣任何話語:「因為王曾吩咐說:不要回答他。」(v36)也就是事先先「打好了預防針」。此時聽完亞述使臣話語的猶大臣僕,「都撕裂衣服,來到希西家那裏,將拉伯沙基的話告訴了他。」(v37)

 

4. 今天的回應
拉伯沙基對猶大百姓的心裏喊話,不但是真實世界的戰爭,更是屬靈戰爭。因為他公開羞辱耶和華像別的偶像一樣不能救自己的百姓,同時驕傲且自以為是的以為,自己可以越過上帝旨意的界限打敗上帝的子民。拉伯沙基在亞述不斷戰勝諸國的成功之下被沖昏了頭,唯獨他不知道天下人間,唯有耶和華是「獨一真神」,上帝不像其他的偶像,神的百姓只能交由神親自保護、治理與管教。

不過拉伯沙基對猶大百姓的喊話,處處利用人性的軟弱:恐懼害怕、懷疑不信、追求安逸、看重眼見而非信心…。想必猶大百姓雖然「不回答他」,但是心中肯定百感交集。為什麼南國最為敬虔的好王卻沒有帶來上帝的祝福?為什麼上帝沒有救他們免於亞述發動戰爭的恐懼?我們信奉的是真神嗎?還是如仇敵所說的,上帝根本沒有能力拯救我們?要知道拉伯沙基的恐嚇是根基於現實而非虛幻,亞述的確強大、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已被亞述征服、甚至北國以色列也早已亡國被擄…。眼見好像比信心更加真實,這絕對是一場屬靈爭戰。上帝沒有拯救北國以色列,同樣是上帝子民的以色列早已被滅了,那麼南國猶大又憑什麼相信神?

仇敵的謊言與攻擊,對今天教會每位基督徒同樣真實。這世界上的聲音與神的旨意經常在打架、對立。人性的恐懼、貪婪、懷疑使我們經常被引誘要遠離神走向世界的「寬門大路」,對於神挑戰我們的「窄門窄路」,許多人都是走不下去的。上帝允許亞述來恐嚇希西家與猶大,不是為了刑罰,而是出於「試驗」,要考驗他們對神的信心,也要彰顯神的榮耀。求神透過今天的經文,也挑旺我們親近神、跟隨神的心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