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王紀下 18:1~12
18:1 以色列王以拉的兒子何細亞第三年,猶大王亞哈斯的兒子希西家登基。
18:2 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,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。他母親名叫亞比,是撒迦利雅的女兒。
18:3 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,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。
18:4 他廢去邱壇,毀壞柱像,砍下木偶,打碎摩西所造的銅蛇,因為到那時以色列人仍向銅蛇燒香。希西家叫銅蛇為銅塊(或譯:人稱銅蛇為銅像)。
18:5 希西家倚靠耶和華─以色列的 神,在他前後的猶大列王中沒有一個及他的。
18:6 因為他專靠耶和華,總不離開,謹守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誡命。
18:7 耶和華與他同在,他無論往何處去盡都亨通。他背叛、不肯事奉亞述王。
18:8 希西家攻擊非利士人,直到迦薩,並迦薩的四境,從瞭望樓到堅固城。
18:9 希西家王第四年,就是以色列王以拉的兒子何細亞第七年,亞述王撒縵以色上來圍困撒瑪利亞;
18:10 過了三年就攻取了城。希西家第六年,以色列王何細亞第九年,撒瑪利亞被攻取了。
18:11 亞述王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,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,並瑪代人的城邑;
18:12 都因他們不聽從耶和華─他們 神的話,違背他的約,就是耶和華僕人摩西吩咐他們所當守的。

 

 

1.  經文3遍

 

2. 今天默想經文
王下 18:3 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,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。
18:6 因為他專靠耶和華,總不離開,謹守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誡命。
18:7 耶和華與他同在,他無論往何處去盡都亨通。他背叛、不肯事奉亞述王。

 

3. 默想分享
(1)v1~7猶大王希西家接續父親亞哈斯繼任王位,在位29年。聖經對他的評價是:
「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,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。」(18:3)
「希西家倚靠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、在他前後的猶大列王中沒有一個及他的。」(18:5)
「因為他專靠耶和華、總不離開、謹守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誡命。」(18:6)

這裏提出「摩西的誡命」就是律法書,在申命記17:18~20記載了一件和君王登基開始執掌政權有關的重要記事:「他登了國位,就要將祭司利未人面前的這律法書,為自己抄錄一本,存在他那裏,要平生誦讀,好學習敬畏耶和華-他的上帝,謹守遵行這律法書上的一切言語和這些律例,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氣傲,偏左偏右,離了這誡命。這樣,他和他的子孫便可在以色列中,在國位上年長日久。」君王有責任要熟讀律法書,好學習遵行神的話語,但事實上南北國的君王早已把神的話拋諸腦後,唯有特別是記載希西家與約西亞王,都是看重律法書的君王,也是遵行神旨意「廢掉邱壇」的二位好王,可見神話語對神兒女的重要性。

希西家登基之時,正是國家最黑暗的時期,因為他的父親倒行逆施(16:2~4),甚至「用火焚燒他的兒女」(代下28:3);而北國更是經歷第一次被擄(15:29),南北兩國都淪為亞述的藩屬國。或許這些都讓希西家觸目驚心、痛定思痛,促使他立志回轉向神、復興猶大。— 參《聖經綜合解讀》

v4希西家是第一個廢去邱壇的猶大王,「柱像」(v4)指代表迦南男神巴力的石柱。「木偶」指代表迦南女神亞舍拉的木柱或樹木(申16:21),通常立于巴力祭壇旁邊(士6:25)。「希西家叫銅蛇為銅塊」(v4),膜拜摩西在曠野所造的「銅蛇」(民21:9),此時已經成為猶大的民間習俗,並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妥,但「銅蛇」所代表的屬靈意義已經完全走樣,所以希西家必須打碎「銅蛇」。雖然希西家後來也有軟弱(20:12~19),卻始終「專靠耶和華,總不離開,謹守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誡命」(v6)。他的回轉最徹底、最付代價,「在他前後的猶大列王中沒有一個及他的」(v5)。在猶大諸王中,聖經對希西家的記錄最多(王下18~20章,代下29~32章;賽36~39章)。— 《聖經綜合解讀》

(2)v7希西家先經歷「屬靈的大復興」,恢復與神和好的關係,以致於「耶和華與他同在,他無論往何處去盡都亨通。」擁有神的同在與支持,希西家不但勇敢對付屬靈的偶像,也靠神剛強面對世界的強權偶像 — 亞述王。他不像其他君王向亞述王納貢求和,反而是走對正確路線:希西家「倚靠耶和華」(v5)、「專靠耶和華」(v6)、「不肯事奉亞述王」(v7)要知道南國猶大還比北國弱小,希西家眼見北國亡國,卻靠神堅立不害怕,敬畏神而不懼怕人,不因懼怕人而妥協。此時因為神的保守,亞述王並沒有動猶大,反而猶大還靠神占領了非利士人的地(v8)。

v9~12相對希西家堅定信靠神、遵行神的話,國家蒙神堅立,甚至向外擴展,而北國就成了「對照組」— 不肯信靠不肯聽神話語的下場:
一、亞述王撒縵以色上來圍困撒瑪利亞,過了三年就攻取了城,…,撒瑪利亞被攻取了(v9~10)
二、亞述王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,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,並瑪代人的城邑(v11)

結論:
希西家倚靠神、遵行神的話、專靠神…,「耶和華與他同在,他無論往何處去盡都亨通。」而以色列諸王與百姓:「都因他們不聽從耶和華─他們 神的話,違背他的約,就是耶和華僕人摩西吩咐他們所當守的。」(v12),結果面對的就是亡國與被擄。

 

4. 今天的回應
最近無意聽到幾位牧者同工對邱壇的回應,竟指邱壇就是凡是沒有回到實體教會聚會,在實體教會以外的,都是「邱壇」,唯有回到實體教會的,才是神的旨意。雖然他們的想法我們可以理解,但是這樣解經實在是偏離真理,隨私意解經,將來如何交帳?

其實舊約與新約的觀念與作法是完全不同的。舊約的作法是上帝只有設立了會幕或聖殿,以及被分別的祭司與利未人,所有在宗教上的獻祭儀式都是必須回到聖殿裏進行。而邱壇的起源很可能是迦南人在高處拜偶像的祭壇,摩西曾吩咐以色列人進迦南地之後務必除掉迦南人的偶像,也要拆毀他們的邱壇(申12:1~3),但是以色列人卻沒有聽從。一開始以色列人還可以想到可以邱壇來敬拜上帝,後來變成了混和與攙雜,把耶和華與異教的神混為一談,變成了不倫不類。

邱壇原是外邦人拜偶像位處高處的祭壇,一直存在迦南境內許久。甚至我們也看到撒母耳在邱壇那裡獻祭過(撒上9:12~19,10:5);大衛也曾在邱壇獻祭過(代上16:39~40,21:29);甚至所羅門也在邱壇獻祭,神也在邱壇那裡顯現(王上3:2~4)。這些都是神允許的,因為聖殿還沒有建成,神看重的是「人心」,也默許這些事的發生。但是當聖殿建成,舊約的律法應當還是要回到聖殿持守「聖潔」與「分別為聖」的純正信仰,因為神不能容忍信仰上的攙雜。這也是上帝對其他「好王」的遺憾與對希西家的肯定了。

這是因為舊約時代聖靈沒有普遍降在人的身上,上帝的作法是採取比較宗教性的作法:聖殿(場地)、祭司(神職人員)、安息日(日子)、獻祭(儀式)…,來約束並教導這群剛認識神的百姓如何循序漸近的認識神、親近神、敬拜神。但是到了新約時代,聖靈已全面降臨在信徒身上:「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, 並不用人教訓你們, 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。 這恩膏是真的, 不是假的; 你們要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裡面。」(約壹2:27)。在沒有聖靈普遍降下的舊約時代,聖殿、祭司、安息日都是必須嚴格遵守與倚靠的「影兒」,但是當耶穌帶下新約,聖靈住進人心,
什麼是聖日?—不是安息日,不是主日,因為天天都是聖日,天天都是主日,已經復活的主天天與我們住在一起。隨時隨地,我們都是被分別出來的,包括日子與地點。

什麼是聖地?—不是耶路撒冷,不是聖殿,不是教堂,而是:「我又告訴你們,你們當中若有兩個人,在地上同心為甚麼事祈求,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。因為無論在哪裡,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,我就在他們中間。」(太18:19~20)

什麼是聖人?—不是牧師、傳道、先知、使徒、而是:「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,是有君尊的祭司,是聖潔的國度,是屬神的子民,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。」(彼前2:9)

把實體教堂當成是聖殿?把教堂以外的聚會地點當成是「邱壇」,到底有沒有讀聖經看看耶穌是在那裏聚會的?除了在聖殿、會堂,耶穌最常聚會的地方其實是「罪人的家中」!初代教會沒有建這麼多的「教堂」,因為被逼迫或是經濟的條件,大部份的教會都是「在家中的教會」。初代教會怎麼聚會的?「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,且在家中擘餅,存着歡喜、誠實的心用飯,讚美上帝,得眾民的喜愛。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。」(徒2:46~47)

全世界疫情期間,教堂不能大型群聚,難道所有的家庭聚會都是「邱壇」?其實末世天災人禍只會多不會少,大型群聚的現象只會更加艱難,反而「小而美、遍地開花」的聚會方式會如雨後春筍遍地展開。把家庭教會與「邱壇」畫上等號?是人心的問題,而不是場地的問題。人心出問題,就算在實體教堂也可以大大得罪神,人心愛神敬畏神,即使大衛、所羅門在邱壇敬拜真神神也悅納同在。想要服事神的人要思想清楚,出問題的地方總是「人心」,而不是「日子、地點、身份」。神要的也是人的「盡心、盡性、盡意、盡力」我們不反對在任何地方、時間聚會,但是在新約時代用聖俗二分來排除異己的,實在需要被察驗與光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