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王紀下 13:14~25
13:14 以利沙得了必死的病,以色列王約阿施下來看他,伏在他臉上哭泣,說:「我父啊!我父啊!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!」
13:15 以利沙對他說:「你取弓箭來。」王就取了弓箭來;
13:16 又對以色列王說:「你用手拿弓。」王就用手拿弓。以利沙按手在王的手上,
13:17 說:「你開朝東的窗戶。」他就開了。以利沙說:「射箭吧!」他就射箭。以利沙說:「這是耶和華的得勝箭,就是戰勝亞蘭人的箭;因為你必在亞弗攻打亞蘭人,直到滅盡他們。」
13:18 以利沙又說:「取幾枝箭來。」他就取了來。以利沙說:「打地吧!他打了三次,便止住了。
13:19 神人向他發怒,說:「應當擊打五六次,就能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;現在只能打敗亞蘭人三次。」
13:20 以利沙死了,人將他葬埋。到了新年,有一群摩押人犯境,
13:21 有人正葬死人,忽然看見一群人,就把死人拋在以利沙的墳墓裏,一碰著以利沙的骸骨,死人就復活,站起來了。
13:22 約哈斯年間,亞蘭王哈薛屢次欺壓以色列人。
13:23 耶和華卻因與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所立的約,仍施恩給以色列人,憐恤他們,眷顧他們,不肯滅盡他們,尚未趕逐他們離開自己面前。
13:24 亞蘭王哈薛死了,他兒子便‧哈達接續他作王。
13:25 從前哈薛和約阿施的父親約哈斯爭戰,攻取了些城邑,現在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三次打敗哈薛的兒子便‧哈達,就收回了以色列的城邑。

 

 

1.  經文3遍

 

2. 今天默想經文
王下 13:23 耶和華卻因與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所立的約,仍施恩給以色列人,憐恤他們,眷顧他們,不肯滅盡他們,尚未趕逐他們離開自己面前。

 

3. 默想分享
(1)v14此時離以利亞被提已經過了60多年,離耶戶被膏作王至少也過了45年,以利沙應該已經80多歲了,當以色列王約蘭在書念婦人的見證面前仍不悔改之後(8:6),以利沙就再也沒有行過神跡;而在膏立耶戶之後,聖經也有50年左右沒有提到以利沙的事奉。因為「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」(v3),為要管教百姓,所以以利沙再也沒有行過拯救的神跡。—參《聖經綜合解讀》。

「以利沙得了必死的病」,以利沙能多行神蹟,自己最終卻因病而死,因為神能醫治病痛,但是神也透過病痛做事,就像保羅能夠醫病趕鬼,但是神卻為他「留了一根刺」。神蹟不是神,而是「神的作為」,與其不斷追求各種神蹟奇事,不如好好跟隨神,遵行神的旨意。v14「以色列王約阿施下來看他,伏在他臉上哭泣,說:「我父啊!我父啊!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!」,這也是以利亞被接升天時,以利沙向以利亞的呼喊。以利沙所行的神蹟,小到個人,大到國家,見證神是掌管萬有的神。

v15~19以利沙得了啟示,死前給約阿施王二個印證,揭示以色列能夠擊敗亞蘭人的機會。第一個預兆,藉由「開朝東的窗射箭」,象徵以色列將會在亞弗打敗亞蘭人;第二個預兆,請約阿施王拿箭打地,象徵以色列能夠擊敗亞蘭人的次數甚至到滅盡。無奈約阿施王態度隨便,打了三次便止住了,以利沙不由得向無知又膽怯的王發怒:「應當擊打五六次,就能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;現在只能打敗亞蘭人三次。」(v18~19)約阿施王一開始或許不明白他動作的重要性,但是心中屬靈的光景與軟弱卻能夠真實顯露在他沒有信心的行動上。但不管王如何,神最終仍會按照祂的憐憫與旨意來掌管人類的歷史。

(2)v20~21以利沙最後的神蹟,是被動的,就是他生前能夠叫書念婦人的兒子死而復活,就連他死後的骸骨都能夠「叫死人復活」。這也使我們聯想到耶穌在十字架上死後發生大地震,磐石也裂開了,墳墓也裂開了,有一些死去的聖徒竟然復活,從墳墓裡面走出來…,到耶穌復活以後,他們從墳墓裡出來,進了聖城,向許多人顯現。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見地震並所經歷的事,就極其害怕,說:「這真是神的兒子了!」

v22~25果然在約阿施作王時,照以利沙的預言,他三次打敗亞蘭王便哈達三世,收回被奪的城邑。但其實亞蘭和後來的亞述一樣,國力強大,足以戰勝以色列,只是神不允許。雖然北國以色列從始至終不忠於神,不配得到神的恩典,但是神卻憐憫眷顧他們,使他們不致滅絕:「耶和華卻因與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所立的約,仍施恩給以色列人,憐恤他們,眷顧他們,不肯滅盡他們,尚未趕逐他們離開自己面前。」(v23)

 

4. 今天的回應
人總是喜歡追求或倚靠「看得見的環境或人」,而不肯倚靠「看不見卻真實的神」。就像南國約阿施王倚靠祭司耶何耶大的時候,就「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」。但一旦耶何耶大死了,約阿施王就隨從其他人轉去拜偶像去了;影響約阿施王信仰的不是神自己,而是「身邊看得見的人」。今天北國的約阿斯王也是一樣,想要倚靠看得見的先知以利沙,勝於倚靠神自己,寧可拜偶像,寧可來找先知,就是不肯真心悔改尋求神自己的幫助。

今天新約時代的基督徒也要十分的小心,我們初信主時習慣倚靠看得見的牧師、教堂、小組長…,但總是要過渡到「專心尋求與跟隨神自己」、「與神親密」、建立「與神一對一親密的關係」,正如主說祂的羊認得神的聲音一樣,我們是否真是「認得出來神自己的聲音」?還是永遠選擇躲在教堂與牧師背後,不想要「與神面對面」?值得我們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