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王紀下 13:1~13
13:1 猶大王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二十三年,耶戶的兒子約哈斯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十七年。
13:2 約哈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效法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的那罪,總不離開。
13:3 於是,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,將他們屢次交在亞蘭王哈薛和他兒子便.哈達的手裏。
13:4 約哈斯懇求耶和華,耶和華就應允他,因為見以色列人所受亞蘭王的欺壓。
13:5 耶和華賜給以色列人一位拯救者,使他們脫離亞蘭人的手;於是以色列人仍舊安居在家裏。
13:6 然而他們不離開耶羅波安家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的那罪,仍然去行,並且在撒瑪利亞留下亞舍拉。
13:7 亞蘭王滅絕約哈斯的民,踐踏他們如禾場上的塵沙,只給約哈斯留下五十馬兵,十輛戰車,一萬步兵。
13:8 約哈斯其餘的事,凡他所行的和他的勇力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。
13:9 約哈斯與他列祖同睡,葬在撒瑪利亞。他兒子約阿施接續他作王。
以色列王約阿施
13:10 猶大王約阿施三十七年,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十六年。
13:11 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的一切罪,仍然去行。
13:12 約阿施其餘的事,凡他所行的和他與猶大王亞瑪謝爭戰的勇力,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。
13:13 約阿施與他列祖同睡,耶羅波安坐了他的位。約阿施與以色列諸王一同葬在撒瑪利亞。
1. 經文3遍
2. 今天默想經文
王下 13:3 於是,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,將他們屢次交在亞蘭王哈薛和他兒子便.哈達的手裏。
13:4 約哈斯懇求耶和華,耶和華就應允他,因為見以色列人所受亞蘭王的欺壓。
3. 默想分享
(1)v1~5鏡頭轉到北國以色列,約哈斯王繼父親耶戶之後作王17年。一如北國所有的以色列君王,全都因為效法耶羅波安,因為政治的考量膜拜所造的金牛犢,陷百姓於罪中,全都成了「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」的惡王(v2),也一再遭到神憐憫的管教:「於是,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,將他們屢次交在亞蘭王哈薛和他兒子便.哈達的手裏。」(v3)整本聖經一再看到,神的兒女遭遇管教必定是出於神的旨意(而不是魔鬼的旨意),人第一個反應永遠應該是先尋求神而悔改(或是煉淨),然後才是靠神力量恩典敵擋魔鬼而得勝。但是以色列君王尋求神只是為了要逃避苦難麻煩,而不是真心悔改,所以神後來也不再垂聽他們的禱告,而是使他們滅國接受苦難的煉淨了。
v4「約哈斯懇求耶和華,耶和華就應允他,因為見以色列人所受亞蘭王的欺壓。」神因為兒女的悖逆將他們交給仇敵,其實是等候他們呼求與悔改,而不是「為處罰而處罰、為發怒而發怒」,等候人悔改與神親密,永遠都是神最終目的。所以約哈斯王一懇求,神就應允了他,並且憐恤百姓所受的苦。v5「耶和華賜給以色列人一位拯救者」,聖經沒有記載這位拯救者是誰?有些解經學者認為是先知以利沙(v14~19),但大多數學者認為是亞述王亞大得尼沙力三世,因為他大大減輕了亞蘭人對以色列的壓力,並使以色列恢復向亞述進貢。但其實我們知道最終的拯救者都是預表耶穌,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拯救出來。
(2)v6~13約哈斯懇求耶和華出手拯救(v4),並不是把神當作是「生命的主」,而是「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」,以致於問題解決了,他又回到原來罪惡的生活方式,繼續拜偶像(v6)。神是不容輕慢的,人想利用神,而不是真心敬拜神,於是神繼續透過亞蘭軍隊剿滅北國以色列,踐踏他們禾場的塵沙(v7)。但神曾應許耶戶他的子孫接續他作王直到第四代(10:30),約哈斯之後,他的兒子約阿施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16年(v10),繼續「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的一切罪,仍然去行。」(v11)
v13「耶羅波安」指耶戶王朝的耶羅波安二世,不是「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」(v11)。—《聖經綜合解讀》
4. 今天的回應
舊約以色列人屬靈的光景,同樣經常反應今天新約時代教會的光景。舊約的以色列人始終「自我感覺良好」,看不起「外邦人」,自以為是「神的子民」,卻根本不明白神的旨意。他們空有「身份與宗教儀式」,卻沒有「與神親密的關係」與「屬靈成熟的生命」,用宗教來取代關係,一再惹動神的怒氣。還有更多人就像今天的「約哈斯王」一樣,又像士師記中的以色列人一樣,當困難來了就懇求神的拯救;但是一旦困難挪走了,又繼續回到遠離神與罪惡的生活方式,神變成了「解決問題的工具」,而不是我們想要「親近與順服的對象」。今天新約時代的基督徒,如果不能從舊約以色列人中學到教訓,恐怕我們還是一樣在「曠野的老路」中走不出來,值得我們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