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王紀下 12:1~8
12:1 耶戶第七年,約阿施登基,在耶路撒冷作王四十年。他母親名叫西比亞,是別是巴人。
12:2 約阿施在祭司耶何耶大教訓他的時候,就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;
12:3 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,百姓仍在那裏獻祭燒香。
12:4 約阿施對眾祭司說:「凡奉到耶和華殿分別為聖之物所值通用的銀子,或各人當納的身價,或樂意奉到耶和華殿的銀子,
12:5 你們當從所認識的人收了來,修理殿的一切破壞之處。」
12:6 無奈到了約阿施王二十三年,祭司仍未修理殿的破壞之處。
12:7 所以約阿施王召了大祭司耶何耶大和眾祭司來,對他們說:「你們怎麼不修理殿的破壞之處呢?從今以後,你們不要從所認識的人再收銀子,要將所收的交出來,修理殿的破壞之處。」
12:8 眾祭司答應不再收百姓的銀子,也不修理殿的破壞之處。
1. 經文3遍
2. 今天默想經文
王下 12:2 約阿施在祭司耶何耶大教訓他的時候,就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。
3. 默想分享
(1)v1~2約阿施當王的時候,年僅7歲,他在位40年。初期有祭司耶何耶大的輔佐:「用律法教訓他」,使他可以「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。」只是很可惜的是,約阿施王很容易受到人與環境的影響,以致於當耶何耶大死後,他便「晚節不保」,聽信「猶大的眾首領」的話,「去事奉亞舍拉和偶像」,「因他們這罪,就有忿怒臨到猶大和耶路撒冷。」(代下24:17~18)。
歷代志下評論耶何耶大:「耶何耶大年紀老邁,日子滿足而死。死的時候年130歲,葬在大衛城列王的墳墓裏;因為他在以色列人中行善,又事奉 神,修理 神的殿。」(代下24:16~17)
v3關於邱壇:「邱壇」原文是「高地、高處」,指在山崗上的露天祭壇,本來是迦南人敬拜偶像的地方,所以被律法所禁止(民33:52),摩西囑咐百姓:「你要謹慎,不可在你所看中的各處獻燔祭。惟獨耶和華從你那一支派中所選擇的地方,你就要在那裡獻燔祭,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」(申12:13~14)。但以色列人進迦南之後,百姓在律法上越來越不嚴謹,開始效法迦南人在邱壇獻祭,成為以色列的一個傳統(王上3:2)。神的百姓用傳統代替了真理,以為只要是敬拜神就可以了,在哪裡敬拜不重要。結果失之毫釐、謬以千里,一開始只是敬拜的形式不嚴謹,很快就連敬拜的實際都沒有了,變質為敬拜巴力、亞舍拉等偶像(代下24:18)。直到希西家的時候,才徹底將邱壇廢去(18:4),但他死後又被瑪拿西恢復(21:3)。—《聖經綜合解讀》
(2)v4~8聖殿此時已經建成120多年,但由於過去諸王大半偏離信仰,忽略事奉神,因此沒有妥善管理聖殿。甚至「亞她利雅的眾子曾拆毀神的殿,又用耶和華殿中分別為聖的物供奉巴力」(代下24:7)。過去,祭司們從所認識的人手中收取聖殿稅,作為贖價的銀子,以及感恩獻物,並且這些錢來修繕聖殿;然後約阿施在位23年,仍未進行聖殿的修繕,於是他將耶何耶大和眾祭司召來並責備他們。—參《活潑的生命》
約阿施決定三管齊下、籌款「修理殿的一切破壞之處」(v5):
一、「凡奉到耶和華殿分別為聖之物所值通用的銀子」(v4),指用來贖回當贖之物的價銀(利27:1~25);
二、「各人當納的身價」(v4),指年滿20歲的男丁必須交納的半舍客勒「贖罪銀」(出30:16);
三、「樂意奉到耶和華殿的銀子」(v4),指獻為甘心祭的銀子(利22:18;申16:10)。
「到了約阿施王23年」(v6),約阿施年滿30歲,徵稅可能已經進行了一年多,但修理工程遲遲不能開始。約阿施聽從祭司的意見,改變了做法(v7)。
「從今以後,你們不要從所認識的人再收銀子,要將所收的交出來,修理殿的破壞之處」(v7),原文是「現在,不要從所認識的人收銀子,給殿的破壞之處」,可以理解為:「現在,不要徵稅了,但要籌得款項修理殿的破壞之處」。「眾祭司答應不再收百姓的銀子,也不修理殿的破壞之處」(v8),原文是「眾祭司同意不收百姓的銀子,不修理殿的破壞之處」,可以理解為:「眾祭司同意不徵稅修理殿的破壞之處」。
約阿施為神大發熱心,要求眾祭司和利未人「往猶大各城去,使以色列眾人捐納銀子」(代下24:5),用徵稅的方式來修理聖殿。「只是利未人不急速辦理」,他們可能認為徵稅修理聖殿並不合適,讓祭司和利未人負責收稅更不合適。因為無論是摩西建造會幕(出36:3~4),還是大衛預備建殿(代上29:1~9),都不是強制「使以色列眾人捐納銀子」,而是讓百姓自由奉獻。(以上參《聖經綜合解讀》
4. 今天的回應
今天讀到幼年的約阿施在耶何耶大的教導之下,「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」,又想要為神大發熱心,修繕聖殿。只是配合歷代志下一起看才發現,當耶何耶大死後,約阿施卻晚節不保,隨從「猶大的眾首領」的話,「去事奉亞舍拉和偶像」。這讓我聯想到,今天不少基督徒在教會裏聚會,多多少少都知道要服事、聚會、奉獻…,但是當離開教堂回到家庭或職場,卻受世界與周圍的人影響,開始過「另一種生活方式」,隨著世界隨波逐流,遠離了神。許多基督徒真正在跟隨的是不同的「環境與人」,而不是神自己,以致於我們的信仰是「沒有根基」,不斷在「隨波逐流」。每天讀聖經,就是在幫助我們建立起自己與神關係的根基,好好專心來認識神,並且委身跟隨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