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王紀下 3:1~12
3:1 猶大王約沙法十八年,亞哈的兒子約蘭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。
3:2 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但不致像他父母所行的,因為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。
3:3 然而,他貼近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的那罪,總不離開。
3:4 摩押王米沙牧養許多羊,每年將十萬羊羔的毛和十萬公綿羊的毛給以色列王進貢。
3:5 亞哈死後,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。
3:6 那時約蘭王出撒瑪利亞,數點以色列眾人。
3:7 前行的時候,差人去見猶大王約沙法,說:「摩押王背叛我,你肯同我去攻打摩押嗎?」他說:「我肯上去,你我不分彼此,我的民與你的民一樣,我的馬與你的馬一樣。」
3:8 約蘭說:「我們從哪條路上去呢?」回答說:「從以東曠野的路上去。」
3:9 於是,以色列王和猶大王,並以東王,都一同去繞行七日的路程;軍隊和所帶的牲畜沒有水喝。
3:10 以色列王說:「哀哉!耶和華招聚我們這三王,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裏。」
3:11 約沙法說:「這裏不是有耶和華的先知嗎?我們可以託他求問耶和華。」以色列王的一個臣子回答說:「這裏有沙法的兒子以利沙,就是從前服事以利亞的(原文是倒水在以利亞手上的)。」
3:12 約沙法說:「他必有耶和華的話。」於是以色列王和約沙法,並以東王都下去見他。
1. 經文3遍
2. 今天默想經文
王下 3:11 約沙法說:「這裏不是有耶和華的先知嗎?我們可以託他求問耶和華。」以色列王的一個臣子回答說:「這裏有沙法的兒子以利沙,就是從前服事以利亞的(原文是倒水在以利亞手上的)。」
3. 默想分享
(1)v1~3亞哈謝死後,他的兄弟約蘭成為北國以色列的王。聖經對他的評價是:「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但不致像他父母所行的,因為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。」(v2)意思是可能他發現腓尼基的巴力並不靈驗,先前並沒有幫助亞哈謝,所以雖然他「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」,但卻回轉到金牛犢面前,「總不離開」(v3)。也就是亞哈謝是拜巴力,但是約蘭卻是拜金牛犢。
v4~7摩押王在亞哈死亡和亞哈謝生病期間,背叛脫離了以色列,不再成為其附屬國(v5)。因此約蘭王邀請南國猶大的約沙法王一起聯手,對摩押發動戰爭。約沙法欣然同意,有解經認為可能摩押的獨立終將成為猶大的威脅。v8~9約蘭不但邀請了約沙法,最後還邀請了以東王一起作戰。約沙法建議路線是穿過耶路撒冷、希伯崙、亞拉得,再經過以東曠野,攻打摩押南部(活潑的生命)。沒想到繞行曠野7天後,卻面臨了「缺水危機」。
人就是這樣,一開始打仗之事,完全沒有尋求神,就是人靠著自己的意思「任意而行」,結果遇到困難,才開始抱怨。約蘭此時開始抱怨神:「哀哉!耶和華招聚我們這三王,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裏。」(v10)比較敬虔一點的約沙法則是想到要尋求神(v11)。有臣子推薦先知以利沙,約沙法王可能也聽過他的事蹟,三王便一起前去求問以利沙。
4. 今天的回應
約沙法在聖經中被認定是位「好王」,但他在許多決策上卻經常先靠自己作決定,而不是先來尋求神的旨意,以致於造成許多的「後患」。大衛在這件事上就比較有好的見證,經常先問神的旨意,然後再問神如何去行。當然也有更多的人是像亞哈或約蘭王一樣,放縱私慾,偏行己路,自我中心。聖經人物,給我們許多的「警戒或榜樣」,讓我們思考我們要效法成為那種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