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徒行傳 18:1~8
18:1 這事以後,保羅離了雅典,來到哥林多。
18:2 遇見一個猶太人,名叫亞居拉,他生在本都;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,新近帶著妻百基拉,從義大利來。保羅就投奔了他們。
18:3 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。保羅因與他們同業,就和他們同住做工。
18:4 每逢安息日,保羅在會堂裏辯論,勸化猶太人和希臘人。
18:5 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的時候,保羅為道迫切,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。
18:6 他們既抗拒、毀謗,保羅就抖著衣裳,說:「你們的罪(原文是血)歸到你們自己頭上,與我無干(原文是我卻乾淨)。從今以後,我要往外邦人那裏去。」
18:7 於是離開那裏,到了一個人的家中;這人名叫提多猶士都,是敬拜 神的,他的家靠近會堂。
18:8 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,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,就相信受洗。

 

 

1.  經文3遍

 

2. 今天默想經文
徒 18:5 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的時候,保羅為道迫切,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。

 

3. 默想分享
背景:活潑的生命:主後49年到50年,猶太人中間因信或不信基督而起了很大的爭執。於是革老丟皇帝命令所有的猶太人都離開羅馬。亞居拉與百基拉夫婦因此離開羅馬,到哥林多定居,以製造帳篷為業。康來昌牧師:「保羅又到哥林多。這地方傳福音的效果會比雅典更好嗎?這是個商業城,人信神的心也很少,不過保羅在這裡就有一年半的時間,僅次於在以弗所的三年半。概括的算來他在這兩個地方的時間最久,不過後來哥林多、以弗所這兩個教會都有很多的墮落,甚至到今天已經都不再存在了。」

(1)我們之前查考過哥林多書信,今天看見保羅來到哥林多這個城市傳福音,花了有1年半的時間,包括自己在這裏工作(織帳篷),可能哥林多城市的教會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建立起來的。在這時保羅遇到了亞居拉、百基拉這對忠心愛主的夫妻,成為他一生親密的同伴。哥林多是個商業大城,好像人一錢多似乎比較容易做壞事,所以連教會都比較軟弱、屬肉體,或是人倚靠錢財不需要信仰,也比較剛硬一點。保羅一直優先向猶太人自己的同胞傳福音,但猶太人卻是最難信主也是逼迫最大的,所以保羅才決定開始轉向外邦人去,實現上帝對他的呼召,成為外邦人的使徒。

v4 「每逢安息日,保羅在會堂裏辯論」安息日是星期六,是猶太人會堂聚會的日子。猶太人有舊約聖經的背景,因此保羅的策略是藉由「辯論聖經」的方式,解明「舊約的奧秘」,其實是實現彌賽亞耶穌的救恩。保羅期望倚靠聖靈與神的話「將人勸醒」。保羅清楚他倚靠的不是自己的口才,而是聖靈,以及神自己的話。當然有反對的,有相信的,「保羅為道迫切,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。」(v5)每個人看見別人的時候,不知道我們想到的是什麼?未婚男女可能是在專注找對象;行銷業務是在觀察潛在客戶;一般人可能對旁人視而不見只是在專注自己的私事。保羅看到的卻是許多失喪的靈魂,心裏為了神的道迫切、火熱,想要喚醒人的靈魂,想要向人證明耶穌才是基督、是救世主、是天國的君王,勸人悔改,信福音。我們如果對人的靈魂麻木無感,就不會知道「為道迫切」的感覺,也根本不會想要向人證明耶穌是基督。一般基督徒都欣賞或高舉保羅,但我們更應該效法保羅「心裏有為福音火熱的心志」。

(2)v6「他們既抗拒、毀謗,保羅就抖著衣裳,說:『你們的罪(原文是血)歸到你們自己頭上,與我無干(原文是我卻乾淨)。從今以後,我要往外邦人那裏去。』」這段話在尼希米記5:13尼希米曾經警告過以色列人要聽神的話。太10:14耶穌也講過這句話,就是我們今天向人傳福音,告訴人生命悔改之道,但如果聽見的人不肯悔改、不肯回應,不肯讓耶穌來赦免我們的罪惡,那麼就要自己承擔,以致於滅亡。神愛世人,這句話的重點不是說神是濫好神,而是說耶穌在人還犯罪敵擋祂的時候,就先為世人的罪而死。凡願意相信、接受、悔改的人,就能夠白白得著,因信稱義。但若是無視耶穌的死而復活,不把耶穌的死與寶血救贖當作一回事的人,他們的結局就是沈淪,這也是人自己的選擇。

保羅在哥林多的服事,因為猶太人的不信,從本來專心在安息日,在會堂、與猶太人辯論的方式,轉向外邦人—「提多猶士都」(v7)、在家中的方式(提多猶士都的家中)來講道。反而這樣的方式—向「外邦人」(未信者)、「在家中」:他們的生活圈,更容易領人歸主:「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,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,就相信受洗。」(v8)我們知道初代教會中,有許多的教會都是因為一家一家信主,而從「家庭教會」開始發展出來的。就連耶穌與門徒當初都是隨走隨傳,進入「罪人的家中用餐」,在生活中來傳揚福音。今天台灣教會的方式,受到後來歐美教會的影響,開始重視「建造教堂」、「牧師講道」、「守主日」的方式影響,不斷在教堂中辦活動與傳道會想要吸引未信者到教堂聽福音,甚至幾乎完全放棄了「在未信者的家中向未信者傳福音」的機會,其實我們也失去了許許多多原本可以領人歸主的機會了。

 

4. 今天的回應
這一段時間,我和玉雲一直透過「探訪」與「吃飯」的方式,與不同的家庭或門徒見面並且關懷與代禱。深深體會在飯桌放輕鬆的吃飯,我們更容易聽到每個人內心的需要、問題,或是分享。這樣的聚會方式,是深入而且有效果的,遠比「在教堂run一套宗教流程的形式聚會」,更容易進入一般人的生活,也更容易貼近人的內心。什麼是「聚會」?一般教會或基督徒想到的就是在特定場地、有特定流程形式的方式「唱詩、讀經、禱告」才認為是「正式聚會」。但是對我個人而言,「隨時隨地」,有「聖靈引導」、有「心靈與誠實」、有「神的真理」、有「信任與敞開」的交流、大家能夠透過「聖經與聖靈」與神與人相交,並且「生命成長與更新」,這就是聚會,而且才是聚會。不管是在教堂或家庭,不管是在講台或是飯桌,耶穌、門徒與保羅的榜樣,才是我們應該效法的榜樣,而不是「傳統的形式與文化」成了我們固守的唯一框架。基督徒不再死守教堂與主日,願意「隨時隨地」走進「人的生活圈」,傳講、見證、代禱、服事,這都是保羅的榜樣,也是我們效法的對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