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道書 1:1~11

1:1 在耶路撒冷作王、大衛的兒子、傳道者的言語。
1:2 傳道者說:虛空的虛空,虛空的虛空,凡事都是虛空。
1:3 人一切的勞碌,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,有甚麼益處呢?
1:4 一代過去,一代又來,地卻永遠長存。
1:5 日頭出來,日頭落下,急歸所出之地。
1:6 風往南颳,又向北轉,不住地旋轉,而且返回轉行原道。
1:7 江河都往海裏流,海卻不滿;江河從何處流,仍歸還何處。
1:8 萬事令人厭煩(或譯:萬物滿有困乏),人不能說盡。眼看,看不飽;耳聽,聽不足。
1:9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;已行的事後必再行。日光之下並無新事。
1:10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?哪知,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。
1:11 已過的世代,無人記念;將來的世代,後來的人也不記念。

 

 

1.  經文3遍

 

2. 今天默想經文
傳 1:2 傳道者說:虛空的虛空,虛空的虛空,凡事都是虛空。
1:8 萬事令人厭煩(或譯:萬物滿有困乏),人不能說盡。眼看,看不飽;耳聽,聽不足。
1:9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;已行的事後必再行。日光之下並無新事。

 

3. 默想分享
經文背景:v1「在耶路撒冷作王、大衛的兒子、傳道者的言語。」傳道書作者的自介,一般認為這作者便是所羅門王。所羅門早年敬畏神,蒙神賜「智慧」,成為「最有智慧的人」。同時國勢聲望都達到高峰,使他享有「大財富、大尊貴、大權勢」,簡直是天之驕子。可惜的是,所羅王身處皇宮,驕縱逸樂:「所羅門年老的時候,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。」(王上11:4)他一生大多時間身處逸樂,同時也是遠離或得罪神的光景。一般學者認為最終所羅門是悔改得救的,因為如果傳道書是所羅門寫的,這卷書正是他對自己(以及日光之下的所有人)的深切反省。從一開頭就慨嘆說:「虛空的虛空,虛空的虛空,凡事都是虛空。人一切的勞碌,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,有什麼益處呢?」(傳1:2~3);之後他承認自己的愚昧:「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。」(傳4:13);到了本書的最後,他總結地說:「這些事都已聽見了,總意就是:敬畏神,謹守他的誡命,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。因為人所做的事,連一切隱藏的事,無論是善是惡,神都必審問。」(傳12:13~14)。

(1)v2~3「 傳道者說:虛空的虛空,虛空的虛空,凡事都是虛空。人一切的勞碌,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,有甚麼益處呢?」這二節經文指出了人生最重要且關鍵性的問題所在,就是「人生在世所活、所做、所經歷的一切,究竟有什麼意義呢?」當他說虛空的虛空,在第2節中就出現了5次,用虛空去形容虛空,表示「虛空之極」,更表達出這虛空的極端、過分及強烈程度。

有關於虛空這個字,原文的意思是「風、氣、煙」。中文聖經翻成「虛空」,但在近代研究上,開始有些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,有些學者認為藉此來表達一個「不能被抓住」的意思,認為更好的看法是解釋為「短暫」的含義。如果從這角度來讀傳道書,傳道者不是要指出人生與一切活動都是無意義,而是要讀者警覺生命稍縱即逝的事實。另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裏的「虛空」一詞並不像印度教或佛教認為的意味著空無一物。其本意更接近「否定」(not) 而非「虛無」(nothing),例:海卻「不」滿 (1:7)、日光之下並「無」新事 (1:9)、後來的人也「不」記念 (1:11)。

(2)所羅門王觀察人生在世的活動,發現人在世上為求生存而一生「勞碌」,卻不知道終極的意義何在?「人一切的勞碌,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,有甚麼益處呢?」(v3)好像是人辛苦活到最後,卻被判定是「雖辛苦卻白活了一場,因為到頭來一切都成空」,這無疑是人生最悲慘的消息了。而且這種現象,是「周而復始」,不斷的循環發生,他用了三個比喻來形容:
一、日出日落、周而復始:「日出來,日頭落下,急歸所出之地。」(v5)
二、吹完北風,又吹南風:「風往南颳,又向北轉,不住地旋轉,而且返回轉行原道。」(v6)
三、河水不住流入大海,但又不會滿,水蒸發後下雨,成為河流,又再流進大海(v7)

v8「萬事令人厭煩,人不能說盡。眼看,看不飽;耳聽,聽不足。」因為一切勞苦卻找不到意義,卻又周而復始的循環,這種情況「令人感到厭煩、不能滿足」。v9~11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,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」—因為「已有的事後必再有;已行的事後必再行。」這意指每一個人都只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裏,一生勞苦庸碌,卻不知道「人為何為活?這一切的意義是什麼?我們未來的結局與歸宿是什麼?」很多人沒有花時間停下來思考探索,也可能找不到原因答案,只能得過且過,繼續在無知中求生存。這樣一代又一代過去,每個人都還是一樣為生存而打拼。人不關心過去,也不關心未來:「已過的世代,無人記念;將來的世代,後來的人也不記念。」(v11)到最後人只為眼前而活,想辦法要活下去,或是如何活得更舒適、更享受…,但也僅止於此而已。

 

4. 今天的回應
如果我們讀到這裏,可能會覺得傳道書好像是「厭世文」,對人生充滿無奈與絕望,雖然講出人內心的問題與焦慮,但是沒有提出解答?其實傳道書的作者是以色列人,以色列人是認識上帝的民族,照理說他們是最清楚人生意義的一群人。但可惜又遺憾的是,以色列人認識真神上帝,卻好像所羅門王一樣,仍舊活在「無盡的虛空之中」,認識神卻「無視於神」,只是一味追求在世上如何生存?如何享受安逸與宴樂?卻不關心自己的靈魂,也不關心我們與神的關係如何?當然所羅門王不只是拋出問題,他到最後會有解答,只是就連所羅門王自己,也是要等到年老遲暮,才願意回轉歸向神,因此寫下「傳道書」提醒讀此書的人,不要像他一樣,要記取教訓,「早早飽得神的慈愛,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