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 – 08 – 20 QT 士師記 8:1~9

士師記 8:1~9
8:1 以法蓮人對基甸說:「你去與米甸人爭戰,沒有招我們同去,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呢?」他們就與基甸大大地爭吵。
8:2 基甸對他們說:「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?以法蓮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強過亞比以謝所摘的葡萄嗎?
8:3  神已將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們手中;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?」基甸說了這話,以法蓮人的怒氣就消了。
8:4 基甸和跟隨他的三百人到約旦河過渡,雖然疲乏,還是追趕。
8:5 基甸對疏割人說:「求你們拿餅來給跟隨我的人吃,因為他們疲乏了;我們追趕米甸人的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。」
8:6 疏割人的首領回答說:「西巴和撒慕拿已經在你手裏,你使我們將餅給你的軍兵嗎?」
8:7 基甸說:「耶和華將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之後,我就用野地的荊條和枳棘打傷你們。」
8:8 基甸從那裏上到毗努伊勒,對那裏的人也是這樣說;毗努伊勒人也與疏割人回答他的話一樣。
8:9 他向毗努伊勒人說:「我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,我必拆毀這樓。」

 

 

1. 經文誦讀

 

2. 今天默想經文
士 8:4 基甸和跟隨他的三百人到約旦河過渡,雖然疲乏,還是追趕。

 

3. 分享默想經文
(1)v1~3基甸不但面臨外患,又遇到「內訌」。當他大勝全勝之後,支派間產生嫉妒紛爭。以法蓮支派(是約瑟兒子以法蓮的後裔),在約書亞分配迦南士地的時候,以法蓮得著中部山區,是最好的士地。士師時代,中心聖所所在地的示羅、宗教聖地伯特利,和神與以民立約的示劍,都在以法蓮支派的業地上,可說得天獨厚。這支派遂成為住在以色列北部和中部各支派的領袖。基甸屬瑪拿西支派,以法蓮人顯然不服其領導,藉詞搗亂,抱怨他們沒有參與最初打敗米甸人的戰鬥。以法蓮或許是為了名分與利益而爭(沒有分配到擄物),又可能想在以色列內部取得主導權。

幸得基甸以智慧地處理,一場內爭得以化解。基甸溫和的回答,一方面他不邀功,把功勞歸給神與以法蓮,以貶低自己勝利的部份(v2~3);一方面他突顯以法蓮的功蹟—指出他們已經捉拿了米甸人的兩個首領(7:24、25),將榮耀歸給他們,—才使他們平息了怒氣,保持內部的合一。這也讓我們見識到了「日光之下無新事」,家庭、教會、國家…,永遠都有人要「爭競比較」,高舉自我,製造分裂分爭。「敗壞之先,人心驕傲」,其實以法蓮後來在另一次戰役中又以同樣理由仗勢威脅士師耶弗他,招來大禍(參士12章)。以法蓮支派好大喜功的性格,也是日後以色列國分裂的一個遠因。—《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》

(2)v4「基甸和跟隨他的300人到約旦河過渡,雖然疲乏,還是追趕。」基甸和300勇士,獲得全勝,而且一個不少,沒有一個死的,只是疲乏。但仍然決定挺著疲乏的身軀,趁勝追擊。—「雖然疲乏,還是追趕。」這些神所揀選的,真的是不怕死的精兵、大能的勇士。

v5~9當基甸和300勇士追趕仇敵的時候,途中經過疏割和毗努伊勒兩個城邑,便向他們求食物,卻被他們一口拒絕。這兩個城邑都位於迦得支派的地界內,但城中居民蔑視基甸的300勇士,不僅不提供食物,還因懼怕米甸人而嘲笑基甸(v6)。基甸雖然受到怠慢和蔑視,並沒有立即懲罰他們,而是推遲對他們懲罰。可能是:一、追趕西巴和撒慕拿更為緊迫;二、透過完成嘲笑者認為不可能的事,使他們蒙受恥辱。—《聖經精讀本──士師記註解》

 

4. 今天的回應
耶穌在升天之前,不斷重複對門徒的最終教誨,就是「彼此相愛」與「合而為一」。合一對神的教會而言,是最難,但也是最重要的事情。以色列12支派,兄弟之邦,本來可以合一成為一個強盛的民族,被神使用,卻也因為「爭競比較」,高舉自我,卻無視於「神的旨意與榮耀」,到最後落入分裂與滅亡的命運。今天的教會讀聖經,當記取教訓,我們沒有本錢爭競分裂,應當同心追求生命的成長,在「聖靈」與「聖道上」合一,彰顯的不是自己的民族、宗派、教會或個人,而是向世人見證「神活在我們中間」。